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和史学家。他读书勤奋,才华横溢,笔耕不辍,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。《诲学说》就是他在茫茫史籍中,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,留给他的次子欧阳奕的精神财富。
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。然玉之为物,有不变之常德,虽不琢以为器,而犹不害为玉也。人之性,因物则迁。不学,则舍君子而为小人,可不念哉?付奕。
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:玉石如果不雕琢,就不能成为器物;人如果不学习,就不懂得道理。然而玉石作为一种物质,拥有恒常不变的属性,即使不雕琢为器物,也仍然不损害它作为玉的本性。人的品性,会随着外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。人如果不学习,就会放弃成为君子而变为小人,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道理呢?这就是为父对你(欧阳奕)说的话。
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与打磨,就不能展现光芒被人喜爱。人如果不能静下心、不经过锻炼,就不能成为拥有高尚品德的君子或有所作为。玉有恒常不变的属性,但是人的心性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。人生如同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如果没有勤奋努力好学的习惯,很有可能会远离道业,由君子变为小人,不可不谨慎小心。人的一生,若是没有学习的目标、方向、习惯,难免会有迷茫和无助,缺少了学习的信仰,更会不知所措、遗憾空虚。
通过学习欧阳修的《诲学说》,我们对“玉”与“人”的辩证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其中的名言,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学,不知道”就是出自儒家经典《礼记·学记》,可谓是诲学良言,发人深省,引人向善。
当今社会,物质发达、欲望泛滥,假如人们再不努力学习,就会碌碌无为、失去精神方向,更找不到幸福和快乐。所以,《诲学说》中的警句名言其实是在帮助我们,时时提醒自己、反省自己,把我们内心的欲望和灰尘擦去,恢复我们内心本来的清净面目。我们努力学习读书,勤劳奋斗就是为了拥有更幸福和更有意义的人生。面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,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,很容易走上邪路歪路。欧阳修在《诲学说》中教育儿子要做个正直的人,要走正道,这对欧阳奕为官做人都起到了很大的引导作用。
《诲学说》中指出“人之性,因物则迁”。与荀子所说的“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;白沙在涅,与之俱黑”是同样的道理,这就是“环境造就人”的意思。因此,父母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显得弥足珍贵,孩子的行为都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如果在一个家庭中,父母长辈有很多不良嗜好,都会深深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养成,例如抽烟、喝酒、赌博等。所以说,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,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。
欧阳修的母亲郑氏,自嫁给欧阳修的父亲欧阳观以后,一直跟随丈夫在外生活。宋真宗景德四年(1007年)六月,欧阳修出生在父亲四川绵州推官任所。4岁那年,父亲调任泰州判官,不久便去世了。父亲生前为官清廉,喜欢结交朋友,乐于接济穷人,死后家里没有留下任何财物,穷得上无片瓦,下无寸地。转眼间,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,其他同龄孩子都进书馆读书去了,可郑氏没钱送儿子读书,心里非常着急。怎么办呢?郑氏非常清楚,连纸张笔墨都买不起,私塾先生就更加请不起了,所以还是决定自己来教儿子读书写字。没有课本,郑氏就把自己学过的诗文逐一回忆起来,教儿子读,教儿子背。郑氏正在为没有笔墨纸砚发愁时,突然有一天,她在河边洗衣服,飕飕的霜风吹得沙滩上的芦苇七零八落,被折断的芦苇秆把一片平整的沙地划得沟沟壑壑,似字非字,这给郑氏很大启发,她灵机一动,用衣兜从河滩上捞取了些许细沙,又折来几根芦苇秆,回家后,她把细沙装进一个大盘里抹平,就用沙盘当纸,用芦苇秆代笔,手把手地开始教儿子写字习文。欧阳修就这样在沙盘上跟着母亲一笔一画地学,反反复复地练,每字每句都要一丝不苟地读熟写好才肯罢休。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,很快爱上了诗书。每天写读,积累越来越多,很小的时候就已能过目成诵。随着欧阳修慢慢长大,母亲除了教育儿子写字习文之外,还常常用他父亲为官处世的故事来教育欧阳修。欧阳修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,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,最终成为北宋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、政治家、经学家、金石学家、目录学家和谱牒学家。他成功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,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,被公认为北宋文坛领袖、一代文章宗师。
欧阳母“画荻教子”的典故家喻户晓,传颂古今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,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后学晚辈。这则教子典故,成为古今中外母教文化的典范,欧阳母也与孟母、陶母、岳母被誉为“中国古代四大贤母”。
正如《诲学说》里所提出的“不学,则舍君子而为小人”,成为一个君子,是欧阳修毕生为学的目标。而他的父亲欧阳观,正是一个让他终生以之为学习榜样的仁厚君子。
欧阳观在世时曾任推官,经常处理案件到深夜。对于涉及老百姓的案件,他十分慎重,凡是能够依法从轻的,他都酌情从轻,这样的爱民情怀传给了欧阳修。
北宋景祐三年(1036年),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而仗义执言,被贬到夷陵(今湖北宜昌),有一次翻看架子上的陈年公案卷宗,发现里边的冤假错案数不胜数,把理屈的判为理直的,以黑为白,以真为假,徇私枉法,无所不为。夷陵这个荒僻的小县尚且这样,整个国家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。当时欧阳修便暗暗发誓,今后处理政务绝对不能疏忽大意、玩忽职守。为了兑现这个无声的承诺,他日夜操劳,事必躬亲,终于在“争讼甚多”“官书无簿籍”“吏曹不识文字”的穷困小县里设立起一套严密有效的规章制度。
学在书中磨,人在事上磨。在夷陵艰苦的4年县令生涯,培养了欧阳修为民爱民的情怀,造就了欧阳修能吃苦、敢碰硬的不屈韧性。这些修养和情怀也是家训家教在他身上的体现,并通过《诲学说》等文字传递给后人。